通常来讲,扩张、并购继而实现更大的规模效应,是很多行业巨头崛起的普遍路径,这也是为什么在各行各业头部都急于 ” 跑马圈地 “、疯狂扩张的原因。但是在口腔行业,规模效应似乎失效了,连锁化反而导致规模不经济。
瑞尔集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2012 年,原本主打高端的瑞尔,成立了走平价路线的新品牌瑞泰口腔,此后公司扩张提速,在 2017 年完成 D 轮融资时,创始人邹其芳曾表示要用 5 年到 8 年时间在全国开设 1000 家诊所医院。然而伴随着扩张,瑞尔却连年亏损,备受质疑。
根据财报,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止年度(2022/23 年财年)的经审计合并业绩,集团实现收入 14.74 亿元,毛利 2.47 亿元,年内亏损 2.23 亿元。再往前追溯,从截止 3 月 31 日止的 2019 年度起,集团连续五年经营亏损,近 5 个会计年度合计亏掉了 21.47 亿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4 财年瑞尔终于扭亏为盈,但这背后是扩张脚步的停滞,瑞尔现在旗下有 123 家诊所及医院,距离当初定下的目标相差甚远。
拜博口腔也是如此。2017 年底,全国机构总数达到历史最高点 212 家,但当年度实现营收 14.34 亿元,录得亏损高达 7.93 亿元。
扩张后的亏损压力,也是头部连锁口腔医院不得不退回 ” 大本营 “、屈居于区域性市场的关键原因。而为何规模越大,亏损越大呢?这和口腔医院过于依赖牙医的行业特点有直接联系。
在口腔行业,一个医院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,名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远大于品牌,因此,高昂的人力成本一直是压在口腔医院身上的一座大山。也就是说随着门店越开越多,所需要的牙医和管理人员也越来越多,人力成本自然直线上升。像瑞尔,拥有 972 名全职牙医,其员工福利开支在总成本的占比常年高于 50%。
人力成本的提升,大大挤压了医院的利润空间,规模越大、成本越高,与此同时,规模化却未必能创造明显的增量,这是口腔医院连锁化 ” 费力不讨好 ” 的根本缘由。因为连锁口腔医院跨区域扩张,想要获得当地消费者的信任、迅速积累起用户很难,相比外来品牌,他们更信任 ” 土生土长 ” 的本地医院,甚至一些凭借一两个牙医的好口碑活得很滋润、规模较小的牙科诊所,有时候也比连锁口腔医院更具吸引力。
而且连锁口腔医院跨区域扩张,不止是人力成本提升,营销成本的消耗同样巨大,毕竟在 ” 人生地不熟 ” 的市场上,想要最快提升知名度,只能通过大范围、大规模的营销。但如今在口腔行业,获客成本已经被推高。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引流一个种植病人到院可能需要付出 1000 元、2000 元甚至更多的成本。
原来过高的获客成本,对于口腔医院而言不成问题,毕竟 ” 一口牙、县城一套房 “,花的多赚的更多,但自从集采大大降低了种植牙的价格后,获客成本就显得格外高昂、不堪其重。
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,更多查询请 → 在线咨询客服